深化“同心共富” 浙商助力“相对薄弱村”帮扶加快发展
发布时间: 2025-10-27
来源: 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
今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,浙江省委作出“132”总体工作部署,提出以“千万工程”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“三大差距”,把加快补齐“相对薄弱村”发展短板作为重点难点。浙江省工商联深化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助力“相对薄弱村”帮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,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一、迅速响应部署要求,高位推动形成合力
“党中央有号召、全国工商联有要求、省委省政府有部署、基层有需求、企业家有情怀、工商联见行动”,这既是浙江省工商联系统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,也彰显了浙商群体的家国情怀。对标全国工商联和省委、省政府的明确要求,浙江省工商联迅速行动、主动作为。一是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全国工商联和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先后召开了全省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推进会、定向招工式“共富工坊”建设现场推进会,一体推进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和浙商助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工作。在8月15日召开的浙江省工商联十二届六次常委会上对浙商助力“相对薄弱村”帮扶工作作初步布置。二是在多轮调研、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于8月底出台《关于深化“同心共富”浙商助力“相对薄弱村”帮扶工作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工作方案》),成立浙江省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助力“相对薄弱村”帮扶工作协调小组,由南存辉和郑敏强同志担任双组长,形成高位推动格局。三是于9月12日召开专题工作部署会,对浙商助力“相对薄弱村”工作进行再动员、再部署、再落实?;嵘?,浙江省工商联和浙商总会向广大浙商发出了《勇担时代重任 投身乡村振兴 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》的倡议书,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,形成工作合力。
二、创新组建28个浙商帮扶团,实现帮扶全域覆盖
本次帮扶工作最大的创新,是建立了覆盖全省山区海岛县的28个浙商帮扶团工作体系。一是明确两个“全”的工作要求,确保帮扶工作不留死角。即动员全覆盖—实现省市县三级工商联执委、浙商总会理事和商协会力量全动员;帮扶全覆盖—实现全省“相对薄弱村”全部有企业或商会组织联系帮扶。二是每个团组实行双团长制。由1名知名浙商和1位市级工商联驻会领导共同担任,既发挥好企业家的资源优势和经营智慧,又发挥好工商联的组织协调作用,确保帮扶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。三是实行分层分级的差异化帮扶策略。明确省工商联重点聚焦衢州和丽水,两地“相对薄弱村”数量多、发展基础相对薄弱,需要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;杭州、温州、金华、舟山、台州等地区,则采取“自己帮自己”模式,充分调动本地企业资源就近帮扶;其他地市工商联按照山海协作结对关系参与跨区域帮扶,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。
三、准确把握定位原则,确保工作方向正确、行稳致远
在《工作方案》中明确“积极引导、助力助推”的总体定位,确保工作到位不越位。实际工作中,坚持“自觉自愿、互利双赢”的原则,充分尊重企业意愿,不额外增加企业负担,更不强制企业搞捐赠。一是引导浙商始终坚持自觉自愿、力所能及、量力而行。把这条原则作为核心和底线,旗帜鲜明、一以贯之。参与“相对薄弱村”帮扶,必须是企业基于实际能力、发展战略和自身文化的自主选择。二是引导浙商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前提。企业自身发展得越好,吸纳就业、创造税收、参与公益的能力就越强,助力共同富裕的根基就越牢固,因此我们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,但更关注和致力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、高质量发展,帮助破解企业发展难题,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。三是引导浙商精准把握发展机遇的共赢本质。在助力“相对薄弱村”帮扶工作中发现新商机、开拓新市场、培育新增长点,推动形成“企业获发展、乡村得振兴、群众享实惠”的共赢局面。
四、聚力聚焦重点任务,激发乡村内生动力
引导广大浙商摒弃简单的“给钱给物”模式,将产业赋能作为主攻方向,通过产业植入、项目带动、技术支持等方式,帮助“相对薄弱村”找准发展定位,培育特色产业,增强自我发展能力,真正实现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转变。一是把深化定向招工式“共富工坊”建设作为产业帮扶的重要载体。将企业部分生产环节延伸到农村,在“相对薄弱村”设立生产车间或加工点,助力农民就业增收,提升技术技能水平,盘活农村闲置资源。二是积极开展消费帮扶。助力“土特产”延长产业链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结合,帮助“相对薄弱村”打通农产品销售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鼓励企业将农产品纳入日常采购清单,主动帮助提升产品品质、改进产品包装。三是推动加强人才支撑和技术赋能。鼓励企业结合实际帮助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,科技型企业通过开展农业科技项目,引进新品种、推广新技术,以“授人以渔”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质效。此外,力所能及地参与公益帮扶,为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。
附件下载: